最近通膨和升息搞得幣圈和股市慘兮兮,跟很多人聊了以後發現,他們居然完全不知道升息會怎樣、通膨為什麼要升息,這真的讓我非常意外,所以今天我就來聊一下通膨、升息這個話題。
當經濟出現了問題,央行為了救市,通常有三個手段,公開市場操作、降息、量化寬鬆(也就是常說的QE),這三個手段的目的都是要讓市場上的錢增加,讓錢在市場上流通,帶動經濟正向循環。
1.公開市場操作
就是美國聯準會(也就是FED)到市場上購買債券或股票,把錢放到市場上去流通,讓市場缺乏的流動性活絡起來,通常都是買債券居多,但2008年金融海嘯時FED就買了很多銀行股票,因為當時整個金融體系已經缺乏流動性,華爾街搖搖欲墜,沒有人想買股票,聯準會不得不當最大的買盤把股市撐起來,有點像台灣的國安基金進場那樣,當年的慘況是全球第一大銀行花旗銀行差點倒掉,要不是美國政府紓困,不然他已經不在了,五大投資銀行滅了兩家,最有名的就是雷曼兄弟。
2.降息
- 以融資的角度,企業借錢的成本降低,傾向多借一點錢出來度過難關,或是投資、擴廠、進貨等,一來這些行為活絡了經濟,對市場當然是好的,對股票市場來講也是正面的肯定。
- 以儲蓄來看,存銀行的利息變少,民眾存錢意願低,就不如拿去消費和投資,對市場也是好事。
- 降息讓大家有錢投資在金融市場,增加股市流動性、活絡市場,對股市也是好的。
3.量化寬鬆(QE)
最終極的手段。量化寬鬆其實跟公開市場操作很像,都是聯準會花錢買下市場的債券,把錢注入到市場裡,增加市場流動性活絡經濟,但是QE的數量大的非常多,動輒幾千億美金甚至是上兆的,而且他資產品質沒有這麼好,同時也會買很多公司債。好,那這裡就有一個問題,聯準會手上有這麼多錢嗎?哪來的錢讓他可以買下幾兆的債券?答案就是沒有!那他怎麼買?很簡單,印鈔囉,沒錢我就印錢出來買不就好了,印鈔權在老子手上,愛怎麼印就怎麼印。當然他不是直接開機器去印,現在都什麼時代了,只要調一調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就好了。但實質上就是無中生有生出一堆錢去救市。

QE的使用場合通常是當降息已經失效,再降也沒有用了,或是利率已經接近0的時候,使出的殺手鐧,2008年當年曾經8天內降了5碼,9個月內降了3%,但還是起不了作用,聯準會最終就決定採用量化寬鬆救市。
QE對比前面的降息和公開場操作,是最暴力的方法,量多又快,我們知道美國國債是財政部發的,現在反正聯準會會印鈔掃貨,那財政部當然狂發不止,大量發行債券拿到手上的錢,財政部直接可以動用,不論是基本建設、直接發錢、政府紓困等等,立馬塞入大量的錢進入市場,市場的企業、金融機構有錢了,就不降薪裁員了,美國政府甚至對人民直接一人發1,000美金紓困。這筆錢下去後企業稱過難關、之後賺到錢就有錢擴廠投資、人民拿到紓困金就可以增加消費、增加投資,那景氣和股市是不是就跟著好起來,景氣和股市好起來後人民開始有錢購買資產、企業的資產估值也上升,在低利率的環境下,大家自然想跟銀行借更多的錢出來繼續消費和投資,景氣就更活絡了,我們知道借錢就是槓桿嘛,所以QE其實也是一個鼓勵槓桿的行為。

但這短期的經濟美好,卻會引發後續問題,前面說了,當央行注入大筆資金到市場,人民有錢了開始買房買車,企業有錢擴產、投資,人人過上好生活了。這時候企業會怎麼想,哇,大家都有錢了,怎麼現在需求增加這麼多,原本東西都賣不掉的,現在是被催著交貨,原本餐廳都沒人來,現在天天大排長龍,原本沒有人出國觀光了,現在機票全部搶購一通,這下機會來了,我總可以開始漲價了吧,我一個麵包10塊漲成12塊也還好吧,反正這麼多人要買,賣車賣房賣任何東西的的當然也會這樣想,所以汽車漲、房子漲、民生用品通通漲,名牌精品也看不下去,為顯尊貴,我當然也必須漲價,加上大家景氣好,搶購原物料生產,所以原物料也漲,最後理論上企業賺到了錢,員工薪水也應該調漲起來,我們這裡可以看到加薪是在最後一步的,所有東西都漲完後才輪到加薪,因為老闆要看到獲利大量增加才會願意加薪,而且一般中小企業老闆哪這麼容易給你加薪,售價可以隨時調漲,薪水要加你慢慢等吧,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常常在加薪這最後這一關,不是沒漲,就是漲那一點點,或是落後很久才漲。總之市面上所有東西通通漲價,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:通貨膨脹。
當所有市面上的產品都變貴了,每個物品競相漲價,央行如果不出手的話,物價可能會漲到失控,市場經濟再度失調,這時候央行就會再度出手干預,怎麼干預呢?分爲三步
1.縮減購債
聯準會不再買這麼多債了,每個月印的鈔越印越少,到最後停止,讓市場的錢不再一直增加下去。
2.升息
- 以融資的角度來看,企業借錢的成本增加,傾向少借一點錢出來,原本借的錢利息也變多了,所沒這麼多錢能花了,投資、擴廠、進貨等都會下降。
- 以儲蓄來看,利率上升利息變多,民眾存錢意願高,就會把錢多存一點在銀行,消費會下降。
- 股市方面光看剛才提到那兩點,投資下降、消費減少,就知道肯定不會好了。另外我補充一下,我們知道在牛市期間,投資人都比較扛得起,遇到回調也很能撐,反正撐到漲回去嘛,但通膨升息後就不一樣了,物價上漲薪水沒漲,手頭變緊了,大家會開始撤出金融市場這種風險性資產,轉手拿現金,股市因此開始下跌,每跌一波,就越多人撐不住,跟著砍股票撤出,造成循環下跌,有經驗的人就知道,升息股市就是一定會下跌,所以往往會很果斷最先砍股票,散戶就在那邊要砍不砍,猶猶豫豫的,看著股價一直往下跌,直到最後受不了才砍,承受最多損失。
3.縮表
就是直接把當初印出來的錢慢慢收回去,怎麼收呢?前面說了聯準會會買美國國債嘛,他從以前就買了很多,不是只有QE才會買,景氣正常情況下,他手上的國債到期了,財政部還本清償,聯準會一拿到錢,就會再去買其他還沒到期的美國國債,不斷的再投資,一直循環的到期再買,確保這些錢一直留在市場。所以要從市場收錢回來其實很簡單,聯準會只要被動的等手中債券到期,把錢收進口袋,然後不要再買新債把錢放出去,這樣就可以達成目的了。
這個理論很美好,景氣不好我就放錢出去,刺激經濟,景氣好轉了我就收錢回來,讓經濟回復平穩,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子,我們永遠看到的是放出來的錢多,收回去的錢少,每次都是放個七八千億、一兆出來,收個幾千億回去就停了,接著繼續放水,為什麼呢?因為你如果把所有放出去的錢100%全收回來,那股市肯定崩盤嘛,2008年聯準會持有的美國國債是1兆,現在是5兆8千億左右,我們現在的物價、生活及股市的指數,全都是建立在5兆8千億的基礎之上,你說現在要把4兆多收回去,那市場能不死嗎,當然收錢不是一筆全收回去,是每個月幾百億幾百億的收,收個好幾年,不過長期來講意思一樣,就是要收回去,就算你照每年通膨5%來算,不收4兆8我收個3兆總可以吧,誰理你啊,照樣崩盤啦,這樣搞政客怎麼受得了,馬的前面那任放水放得這麼爽,股市創新高,輪到我就他媽的縮表,股市崩盤、經濟衰退、國民所得倒退,所有壞人都我來當,那我之後還選個屁啊,不行不行,縮的差不多就可以了,意思到了就好,如果有狀況就隨時準備再放水,搶救經濟搶救選票,不就是這樣嗎。

好,撇開政治,現階段我們正處於升息的階段,我們就多討論一下升息吧,理論上升息後市場錢變少了,通膨受到抑制而下降,所以大家又可以安穩度日了,但實際上也不是這麼回事,因為剛剛說的,人民的薪水其實沒有漲或是沒有跟上通膨的速度,而且物價並不會因為升息就調降,他頂多是不繼續往上噴而已,所以一般人民的生活其實並沒有改善,原本的購買力都被通膨吃掉了,例如原本月薪五萬的人一個月還是領五萬,但是所有商品全部漲價,能買的東西變少了,之前有貸款買房買車的人,升息後貸款利息變貴,壓力更大,日子更難過。而你現在說要叫老闆加薪,那更不可能,他馬上跟你說業績下降了、銀行利息也變貴了、公司現在很難過等等,有一百個理由打槍你。
那是誰賺到了呢?兩種人。
一就是企業,大企業是整波循環最得利的人,大部分政府紓困的資金,經過人民的消費後,都流入了大企業手中,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花費,其實是不是每次都流到了那幾十家大企業呢?另外還有之前漲價、營收增加,但卻沒有幫員工加薪的中小企業賺到了,員工應該要拿到的加薪,他把他放到自己口袋裡去,公司的原本營收五千萬,員工薪資成本兩千萬,現在營收一億,員工薪資成本還是兩千萬,這還不賺死,即使後來升息,只要是理財合宜的一間公司和老闆,他都還是可以不受影響舒舒服服的過日子,因為他賺的那一波就夠他扛住好幾波通膨了,但員工呢?真的是快扛不住了。

第二種就是投資金融市場而且有拿獲利的人,在降息或是QE這段期間股市一定是大漲的,我們知道富人在金融市場的優勢是很高的,所以高機率是大撈一票。散戶的話基本上也應該是獲利的,但獲利程度要看個人,很多人都是紙上富貴,漲了沒有出掉、後來跌了才出。真正把錢賺在手上的,是那種有紀律低買高賣會出的人。
好,講完這一輪後,我們就可以知道,從市場出現危機->起動降息->QE量化寬鬆印鈔->市場得救、景氣好轉->發生通膨->升息->縮表一整個循環。誰得利、誰吃虧?
答案很明顯就是企業和富人得利,而且是越大的企業越得利,你看看2008年的華爾街,當初幾乎要滅團了,現在一個個耀武揚威繼續撈錢,花旗跟沒發生過事情一樣,好得要死。人民的話一開始得利,因為企業得救,不會被降薪、裁員,政府也會紓困、送錢或是像台灣的消費券等等,但是到最後才發現自己還是吃虧,只不過是慢性吃虧,購買力慢性下降,不易察覺的到。每一次這種循環,財富就重分配一次,富人的錢越來越多,但一般人民的錢不變,物價卻越來越高,購買力下降,你不覺得中產階級以前都過得不錯,但是在不知不覺間,越來越難過了嗎?
美國這一整套措施,明著是為了救人民,實際上最後都是幫到企業、富人、華爾街還有政府自己,這就是為什麼常有人說QE是在幫助富人掠奪人民資產,説美國政府其實是拿企業的錢在辦事、美國的經濟是出自華爾街的政策、美國有影子政府等等這種陰謀論,雖然無法證實,但也不是沒有理由的。

所以這裡我們可以歸出一個結論,以後如果遇到政府降息和QE,我們要怎麼做?最好的作法就是把銀行裡的錢丟一部分進股市裡,然後經過這一輪循環,等要升息時把股票賣掉換成現金,不要說我怎麼知道哪一天升息,沒關係,你不需要知道哪一天,你只要聽到風聲就可以賣了,升息前市場都有很多風聲和傳聞的,你絕對聽得到,是你願不願意聽進去而已,這一波不肯聽進去的人,都已經得到教訓了。
這樣的操作是你唯一可以跟上通膨腳步的方法,如果你不會選股,那你就買大盤的ETF,像台灣的0050那種,不管你喜不喜歡都得做,不然你就會落入被掠奪的那一方。那你說投入加密貨幣可不可以,當然可以,不過加密貨幣屬於高風險投資,雖然漲的時候幾十趴幾倍的在漲,但跌的時候也是腰斬腰斬再腰斬的在跌,一定要審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,做好準備才可以進場,如果你是連股票都不太熟的人,那儘量還是保守點好了,
講到這邊大概說完我想說的了,當中當然忽略了很多細節,也加了一些我自己的看法,希望大家透過這篇文章,可以暸解到底QE、降息、升息、通膨這些會怎麼影響股市、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,倒底是誰得利、誰吃虧。
喜歡我的文章的話,歡迎訂閱戰神電子報,以及追蹤我的社群媒體,一起加入戰神宇宙吧
- Facebook : Marcus Ma
- Twitter:@skyhorsee
- Instagarm:mamarcus7788
- Podcast:戰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