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文讀懂什麼是權證

權證是甚麼

權證說白了就是個股的選擇權,由各大券商依不同標的及發行條件,訂出價格,發行供投資人買賣,證券商會負責造市,提供合理的報價和足夠的買賣量供投資人交易。權證的標的有很多,可以是股票、加權指數或ETF,台灣市場大部分的權證標的是個股股票,所以本篇接下來講的”標的”都是以個股股票來做說明。

權證全名叫做”權利證明”,是甚麼的權利證明呢?一言以蔽之就是:「未來某個時點可以用某個價位,向發行券商買進該股票特定股份的權利證明」,這裡要記住權利這兩個字,代表你可以選擇行使或是不行使,不行使也不會有懲罰,就像投票一樣,願意去投票很好,但不去投票就是放棄一票的權利而已,不會怎麼樣。下面我們來詳加拆解這句話:

  1. 未來某個時點:代表到期日,權證是有時間限制的,到期後該權證即宣告消失。價內者根據履約條件現金結算獲利,價外者即權利金歸0,損失一開始投資的權利金。
  2. 某個價位:履約價,由券商發行該檔權證時所訂出的參數之一,發行後履約價無法變動,除非遇到除權息價格調整,才會依照除權息調整後的新參數,計算出新的合理履約價。以認購權證來說,標的股票價格大於履約價稱為價內,反之稱為價外;認售權證的話,標的股票價格小於履約價稱為價內,反之稱為價外
  3. 買進該股票:代表認購權證,買入該權證為作多;券商也有發行認售權證,買入認售權證為作空,代表未來有賣出該股票的權利。
  4. 特定股份:就是行使比例,行使比例0.5表示到期時,投資人擁有買進該股票0.5張的權利

此圖為元大證券網所擷取,該檔權證083842,為群益證券公司所發行的認購權證,持有此檔權證代表:擁有209天後可用1,000元的價格向群益證券公司買進0.1張台積電股票的權利。

假設209天後到期時:

情況一

台積電股價1,150,大於1,000,此為價內權證,投資人可以用1,000的價格向群益證券公司買進價值1,150元的台積電股票,可買進的股數為0.1張(100股),此權證的結算價值為(1,150-1,000)x0.1×1,000=15,000,

若當初買進此權證的權利金為3,000元,15,000-3,000=12,000,持有這檔權證到期讓我們賺了12,000元

情況二

台積電股價880,小於1,000,此為價外權證,投資人可以用1,000元的價格向群益證券公司買進價值880的台積電股票,但沒有人會白癡到去做這件事。我們前面提過權證是一個權利,賺錢的時候我們會行使這個權利,輸錢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不行使,因為這個權利毫無價值,故權證價值為0。

若當初買進此權證的權利金為3,000元,持有這檔權證到期讓我們虧了3,000元

權證價格

權證的價格叫做權利金,顧名思義就是投資人要買進這個權利時所需花費的金額,這個價格是依據券商發行時所設定的標的股票、履約價、執行比、到期日及隱含波動度,套入選擇權公式:布萊克-休斯模型Black-Scholes Model計算出來的,所有的券商都是採用這個模型,所以不用擔心不同券商間的價格計算基礎不一樣。(以下說明皆用認購權證做解說)

權證價格(權利金)=內含價值+時間價值

內含價值=(標的股價-履約價) X行使比例。就是如果今天選擇權證履約,可以換到的股票價值。內含價值只有在權證處於價內的時後才會有,價外的時候內含價值為零,此時的權證價格全部都由時間價值所組成。

時間價值=權證價格-內含價值。時間價值本身的計算非常複雜,要將所有計算參數帶入布萊克-休斯模型才計算的出來。時間價值基本上不論在價內或是價外都會存在,是權證的底氣。值得注意的是時間價值會隨著到期日的到來慢慢減損直到歸零。只有在兩個情況下會在未到期時趨近於零,一是權證極度深價內,二是權證極度深價外。

通常在權證深度價內的情況下,投資人都會選擇獲利了結,這是因為此時權證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槓桿和重力加速度的特性,形成了標的漲多少,權證就漲多少的線性狀況,持有權證形同持有現股一般。而持有權證有每天時間價值的減損,持有股票卻不用,所以此時持有權證並不划算。

在權證深度價外且即將到期的情況下,進入價內的機會微乎其微,權證價格可能會在到期前幾天就趨近為零,所以通常投資人會在到期之前權證還有一定價格時提早出清權證,避免吃歸零膏,除非投資人想賭標的股票接下來連續N天漲停板之類的,才會留著不出,賭他個絕地大反攻。

權證的特性

  1. 價格曲線

權證最大的特性,就是價格跳動並不是線性的,而是呈現曲線型的,只有在標的價格微小變動下,權證漲跌幅才會剛好跟標的一致,一旦標的價格大幅跳動,權證的價格將呈現曲線型的變動,呈現漲跌幅超過標的股票漲跌幅的狀況。會呈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權證產品設計上,一個風險參數”gamma”所引起的,這個gamma是權證的精髓,主導著整個權證遊戲的進行。但是gamma的數學計算非常複雜,一般投資人並不需要知道,只要知道gamma導致選擇權價格的三大性質便足夠

(1) 愈靠近履約價,權證價格漲跌愈大(重力加速度)

當標的股票價格愈從價外往價內靠近時,權證價格的漲跌幅會越來越大,假設一檔價外權證,原本標的股票每漲1塊,權證會漲0.03塊,愈靠近價內時可能變成標的股票每漲1塊,權證漲0.03→0.04→0.05→…,直到觸及履約價後到達極限,之後情況就會慢慢趨緩,變成標的股票每漲1塊,權證價格漲0.05→0.05→0.06→0.06→0.06→0.07…這樣下去

 (2) 越靠近到期日,權證價格波動越大

權證的價格波動隨著越接近到期日,會越來越大。假設有一檔權證現在處於價外3%,距離到期日60天,現股跳動1個tick,權證會漲0.01塊;若同樣的情況發生在距離到期日剩3天,現股跳動1個tick,權證可能會變成會漲0.05塊。最極端的情況就是今天到期,而且標的剛好在價平上的權證,這時的波動會來到最大值,一旦今天標的股票價格進入價內,收盤就結算收錢;一旦最後落在價外,那怕只差0.01塊,那就是廢紙一張。不是吃歸零膏就是賺一波,一翻兩瞪眼,非常刺激。

(3)漲多跌少

 權證價格在標的股票價格劇烈波動時,會呈現漲幅較多、跌幅較少的狀況。這邊直接舉例子作為說明,假設一檔價外15%,剩餘日期90天的認購權證,今天該標的股票漲停板,權證價值會漲30%;但若今天標的股票是跌停板,權證價格並不會對等跌30%,可能只會跌25%。

有關gamma的解釋,股感的這篇文章,是我看過網路上所有文章,講得最淺顯易懂的,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進去看看 https://reurl.cc/2bZmQE

  1. 時間價值減損

權證的另一特性,就是時間價值減損,這就是權證產品設計上另一個風險參數”theta”在作怪,所有的權證無論波動或其他情況,每天都會被收取微小的時間價值,例如今天買了一張權利金1.00塊的價外權證,明日標的股票沒有波動,權證價值卻只剩下0.99元,這0.01元就是券商收走的時間價值,隔天再沒波動,又變0.98元,一直扣下去到歸零為止。要注意的是不論漲跌或平盤,權證每天都會被收取時間價值,只是在權證漲跌的時候,被收取的時間價值比權證本身的漲跌幅來的小,投資人常常感覺不到而已。

講到這裡大家一定會覺得,這樣不是很虧嗎,無歹無誌每天都被扣血,券商真黑心之類的。但這裡就牽涉到了兩件事

(1)因為權證提供暴漲暴跌且漲多跌少的特性,本來就是有利於投資人,所以這個產品在設計上,才有了時間價值這個扣減項補貼給券商,作為平衡。

(2)就是投資權證邏輯上的問題,我們買權證的順序一定是先挑選會漲的標的股票,再挑選合適的權證,然後等他大漲,賺取重力加速度的報酬,如果第一步就錯了,挑選到沒有波動的股票,結果買了權證後標的股票一直盤整不動,每天損失時間價值,那問題並不在權證本身,而是投資人選股的問題。就像我們去買樂透一樣,為的就是享受中頭獎的超大波動,而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就是那張彩票錢50元,一旦中了,根本沒人會在乎原本投注的50元,但如果沒中的話,彩票錢沒了,我們會去投訴樂透公司坑我們錢嗎?不會,因為遊戲規則早就訂好,我們知道那是我們自己沒去選到中獎獎號的問題,不是彩券公司的問題。

為什麼要買權證

一句話解釋:「享受以小搏大的機會」。當投資人不論甚麼理由對某支股票有信心,認為某支股票會漲,這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買股票或權證,但到底要買哪一個才符合我們的需求,就需要考量很多不同的要素。

第一就是預期股票的漲法是甚麼樣子,是預測會在未來幾天內爆噴?未來一個月內大概會漲,但是不知道他會漲多少?還是只覺得他遲早會漲,但不知道在甚麼時候?第二是自己的風險趨避程度,自己有多少錢、可以忍受多少虧損、投資的錢有沒有時間壓力等。要考慮這麼多的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權證兩大特性:時間價值遞減和權證曲線型的價格變化。

讓我們用以下兩個情境來探討

情境一、

杰倫有一百萬的自由現金可以投資,他根據媒體報導及自己的研究,認為台積電一定會漲,但是不確定甚麼時候會漲,是幾天內、2個月內還是半年內?不知道。會慢慢漲還是短期爆噴也不知道。

這個時候杰倫最適合的就是直接買股票,然後擺在那等他上漲。因為權證是會收取時間價值的,而且台積電長期的波動不大,短期爆噴的機會很低,在沒有大波動的情況下,手上的權證每天都會被扣掉一些價值,可能今天是1塊,明天台積電沒波動,權證就剩下0.99塊,再過一天變0.98塊,一直扣到歸0為止,而當他漲的時後又漲不多,無法抵擋我們長期被扣掉的時間價值。所以當我們不知道甚麼時候會漲,或是預估要滿久一段時間才會漲的時候,最好不要買權證,以免長期被收時間價值,到期吃到歸零膏。買股票的話適合長擺,在沒有時間壓力下慢慢漲跟一次爆漲都無所謂,反正等他漲到停利點賣掉就好。

情境二、

志玲的風險承受度高,有100萬的自由現金可以投資,10/13他根據媒體報導及自己的研究,認為航運股萬海在一個禮拜內一定會大漲,想要有一些積極的投資組合。

這個時候志玲最適合的就是除了購買股票以外,買進大量的權證,組成股票及權證的投資組合,股票及權證的比例就看志玲的風險承受程度而定,本案例就以股票和權證50:50的比例來探討。

以073189萬海康和04購01為例,當時萬海股價25.05,行使比例0.7,隱含波動度60%,權證履約價26.58,價外6.1%,處於重力加速度(gamma)非常大的位置,是非常適合投資的一檔權證,到期天數還有100多天,是當時市場距離到期天數最短的權證,所以也沒辦法再挑更短天期的權證。

10/13買進後,股價如期飆漲,志玲決定於12/29獲利了結,下表是買股票和權證的報酬率比較

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多月期間萬海股票飆漲了97%,完全是個大飆股,買到這檔股票只有爽可以形容啊,但我們頭轉一下看看右邊買權證的報酬率:545%!

是股票的5.6倍! 這就是權證飆起來的可怕。不只是爽而已,簡直是爽到爆了。

我們來算一下志玲的損益

股票部分:500,000 x 97% = 485,000

權證部分:500,000 x 545% = 2,725,000

總損益:485,000+2,725,000 = 3,210,000

在50:50的配置下,資產從100萬翻到了321萬

以這個案例可以看到,志玲因分析正確且搭配權證投資,獲得了巨額的報酬。

  2615萬海

  073189萬海康和04購01

甚麼樣的人適合買權證

以下四種是比較適合買權證的人,如果不符合任一項的描述,那最好不要買權證,先以股票作為投資,等對市場較熟悉或是風險承受度高後,再來考慮權證投資

  1. 風險承受度高的投資人
  2. 喜愛高槓桿的投資人
  3. 資金不足但又想參與高價股漲勢的投資人
  4. 熟悉選擇權定價及市場波動度的專業投資人

權證的履約

權證的投資人在權證處於價內時,可以向券商要求履約,請券商給予股票。而權證依照不同的履約條件,可以分為美式和歐式兩種

美式權證:投資人可在到期日(前)的任一個營業日,向發行券商要求提前履約交付標的股票,但如果公開說明書上寫明履約交割方式為「現金或是股票」者,那最後的決定權是在發行券商手上,需發行券商同意,才可進行股票交割。現在台灣市場上大部分的認購權證都是屬於美式權證。

歐式權證:投資人只能在到期日,向發行券商要求履約。現在台灣市場上所有的認售權證都是屬於歐式權證。

當權證處於價內時還未到期時,投資人若想獲利了結,有兩個選擇,一是直接在市場上下單賣掉,二是跟發行券商要求履約,請券商提供等額的股票撥到投資人的帳戶。那到底這兩種方式哪一個比較好?下面就來分析給大家看看:

  1. 美式認購權證提前履約

假設我們持有一檔美式認購權證,買進時成本一股1.00元,履約價172元,現在股價186元,行使比例0.11,還有65天到期,目前權證價格2.94元,此時我們想要獲利了結。

選擇1.直接下單賣掉,獲利:(2.94-1.00)*1,000 = 1,940元

選擇2.向券商申請提前履約:

  • 向券商繳納可換得股份的價金:172×0.11×1000=18,920
  • 換到110股的股票
  • 目前股票的市場價值:186×0.11×1000=20,460
  • 將換到的股票到市場上賣掉,獲利:20,460-18,920-1,000=540

經過分析,我們可以看到,直接下單賣出權證的獲利是1,940元,執行提前履約的獲利是540元,兩者相較當然是直接賣出權證較有利。

而這兩者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差異,原因就在於”時間價值”。前面我們提過,價內權證價格=內含價值+時間價值:2,940=1,540+1,400,這檔權證內含價值為1,540,時間價值1,400。當我們賣出權證,即是將時間價值和內含價值一起賣出去,可以得到2,940;若是選擇履約,依據合約只能得到內含價值1,540的部分,時間價值的1,400等於是直接歸0。所以在正常的情況下,一定是選擇直接賣出,除非某些特殊原因,才有可能選擇提前履約,只拿內含價值,犧牲時間價值。

  1. 歐式認購權證到期履約

假設我們持有一檔歐式認購權證,買進時成本一股1.00元,履約價172元,今天到期,股價186元,行使比例0.11,目前權證價格1.54元。

選擇1.現金結算,獲利:(1.54-1.00)x1,000 = 540元

選擇2.向券商申請履約:

  • 向券商繳納可換得股份的價金:172×0.11×1000=18,920
  • 換到110股的股票
  • 目前股票的市場價值:186×0.11×1000=20,460
  • 將換到的股票到市場上賣掉,獲利:20,460-18,920-1,000=540

經過分析,我們可以看到,到期現金結算和申請履約獲利是一樣的,所以投資人除非有特殊原因,不然一定都是選擇現金結算,最為方便簡單。

  1. 美式認售權證提前履約

由於現在台灣市場上所有的認售權證都是屬於歐式權證,投資人若想要提前獲利了結,只有直接賣出權證一途,無法提前履約,所以我們這裡就不討論歐式認售權證提前履約的部分。

  1. 歐式認售權證到期履約

如同前面提過的歐式認購權證,認售權證到期現金結算和申請履約獲利是一樣的,特別是認售權證,幾乎沒有履約的理由,所以投資人一定是選擇現金結算。

怎麼挑權證

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大部分的基礎知識,接著我們就要討論玩權證的最大重點,怎麼挑到好的權證。首先絕對絕對不要去對權證做技術分析,傳統技術分析指標K棒、成交價、成交量、RSI、KD、MACD這些東西,在權證上面全部都失真,這些技術分析可以用在股票上,但不能用在權證上,所以再強調一次”絕對不要用技術分析去挑權證”。

那要用甚麼指標去挑選權證呢?這裡我幫各位列出最重要的幾點

投資人的偏好方面

連結標的:首先要選擇自己熟悉的標的股票,還有標的是不是具有一定的波動度,有波動度買權證才有意義。再來標的股票愈熱門,市場上發行的權證檔數就愈多,在券商互相競爭下,愈有可能有條件更好的權證可以買。

價內外程度:大多數投資人都是選擇價內5%-價外20%的權證,因為此時權證的重力加速度(gamma)最強,即使是價外20%的權證只要兩根漲停板就可以殺進價內,賺到權證飆漲最肥美的一段。愈價外的權證雖然價格低,但相對地進入價內的機率也較低,標的股票漲跌跟權證價格的漲跌聯動性也較低。另外深價外的權證通常槓桿比較高,深價內的權證槓桿比則很低,深價內的權證不但已經失去以小博大的意義,而且券商通常造市品質不好(買進成本高),所以沒有特殊理由的話,不太推薦投資人買深價內的權證。

剩餘天數:30-90天的權證最適合一般投資人,在這個日期區間的權證,開始對標的價格變化比較敏感,而且付出的時間價值不會太貴。如果小於30天的權證,時間價值會扣得很快,但相對的對價格變化更敏感,較適合進階及賭性較高的投資人。這裡要提醒一下本站採用的剩餘天數是剩餘交易日,不是日曆日,大家如果去各券商的權證網看權證資訊,有些是用交易日,有些是用日曆日做表示,中間差距日期會非常大,投資人自己要多留意。

權證價格:有的人喜歡買一股0.3塊,有的人喜歡買一股3塊的,沒有特別好壞,但要注意權證的價格是根據履約價、行使比例、到期天數….等參數計算出來的,所以建議投資人先把自己想要的條件篩選完後,最後再來看權證價格,通常權證的價格不會太貴,大概都在一股0.3至3塊內,對比股價都已經很便宜了,如果真的還是覺得太貴或是太便宜,那就只好改變篩選的條件,再看看篩出來的權證價格有沒有符合自己的喜好,不要一開始就從權證的價格挑權證。

這裡順帶跟大家講一下,權證的漲跌單位跟股票是不一樣的,下圖是我幫各位整理出來的權證和股票的升降單位,提供給大家參考

行使比例:行使比例愈大,對標的股票價格反應愈大;行使比例愈小,對標的股票價格反應愈小。例如A權證行使比例為1:1,當標的漲2元,A權證可能漲1.2元,另一檔B權證行使比例為1:0.01,當標的漲2元,B權證可能只漲0.02元。在權證其他條件相同的假設下,通常選擇行使比例大的權證較為有利。另外若權證持有至到期日且為價內時,投資人想履約的話,行使比利愈高可以換到愈多的股票,若到期時為價外則行使比例就沒有甚麼意義。

流通在外比例:盡量不要買80%以上的。流通在外比例代表券商賣出了多少張的權證,假設券商某檔權證發行5,000張,已賣出3,000張,流通在外比例就是60%。當券商賣完該檔權證後,券商手上已沒有權證可賣時,是不用報出委賣單量和委賣價的,此時市場上的掛單都是先前已經買該檔權證的投資人掛出來的單,這些掛單通常都偏離理論價非常多,投資人沒有計算的話很容易會買賣在不對的價格,以至於被其他投資人坑殺,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,最好不要買流通在外比例太高的權證。唯一的解法就是券商向主管機關申請增額發行,將原本發行的5,000張增加為15,000張,這樣券商多了10,000張可以賣,依規定就必須正常造市。不過這也要券商自己願意增額發行才行,券商不願意的話,投資人也拿他沒辦法。

實質槓桿:實質槓桿定義是當標的股票漲跌1%時,該檔權證會漲跌多少的百分比,假設實質槓桿是5,就代表標的股票漲1%的話,該檔權證會漲5%,相反跌的話也是如此。這裡要注意的是,實質槓桿隨時會依據標的股票的漲跌跟著變動,所以5分鐘前看到的實質槓桿,跟5分鐘後數字可能就不一樣。至於股票、期貨、權證的槓桿比,後面會有詳細的比較。

券商造市方面

買賣單價差:券商在造市時,除了特殊狀況外買單和賣單都要同步造市,且買單和賣單的報價單位(tick)不可以超過十個單位,例如買單報價若是0.50,那賣單報價最多只能報在0.60,券商若掛出0.61的賣單就是違規,會遭到主管機關處罰。最好的報價就是價差只有一個單位,買賣單0.51/0.52,代表投資人用0.52的價格買進,可以用0.51的價格賣出,價差成本是最小的0.01,如果看到券商將報價拉開至0.51/0.53或是更大,那投資人的價差成本就會上升為0.02、0.03等等,這時就可以觀察一下市場上其他的權證,是不是也是相同情況,若其他的權證並沒有拉開報價,那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要轉買另一檔權證。

進階一點的投資人挑選價差的時候,不是用絕對數字來挑選,而是用價差比來挑選,價差比越低越好。例如有兩檔權證分別的報價是(A)1.00/1.01和(B)0.50/0.51,A權證的價差比是(1.01-1.00)/1.00=1%,B權證的價差比是(0.51-0.5)/0.5=2%,我們可以看到A、B兩檔權證買賣價差雖然都是差0.01元,但是價差比卻是1%和2%,代表買A權證投資人是付出買價的1%作為價差成本,B權證投資人卻要付出2%作為價差成本,在只考慮價差比且成本越低越好的情況下,當然是挑選A權證比較好。

另外我們有時會在市場上看到0.6/0.72這樣的掛單出現,價差超過規定的10個tick,這是因為券商只掛了一邊的單,另一邊的掛單是投資人所掛出。至於券商為什麼只掛了一邊的單,那是因為證交所規定,在特定幾種狀況下券商可以只掛單邊的買單或賣單。例如標的漲停板的狀況下,認購權證可以不用掛出賣單,但是一定要掛出買單:跌停板時則可不報賣單,但一定要報買單。更多的券商造市規定,後面會更詳細的說明。

券商掛單量:權證由於券商有造市義務,必須提供買量和賣量供投資人交易,但券商提供的量要多少就不一定了,根據主管機關的規定,每一檔權證只要滿足提供買一量100張或金額10萬以上、賣一量最少10張的基本規定就好。而券商掛單量的上限一般是買單998張,賣單499張,投資人若想投資該檔權證,可以先試算想買的張數,再比對券商的掛單,可不可以一筆成交所有的張數,可以的話那就沒問題,如果沒辦法一筆成交的話,要分成第二筆成交在買二或是賣二的價位,那就會有價差的損失。

隱含波動度:我們在各大權證網裡所看到的權證的隱含波動度(簡稱隱波),是依據權證的價格及其他參數帶入布萊克-休斯模型回推得來的,裡面需用到的參數有標的價格、履約價、利率、剩餘天數、隱含波動度,其中標的價格每日的市價由市場決定,券商無法改變,履約價、利率、剩餘天數則是該檔權證發行時就已經決定的,也無法變動,唯有隱含波動度這一項券商可以隨時調整。那調整隱含波動度會造成甚麼事呢?

簡單來說就是券商調高,權證價格就會變高;券商調低,權證價格就會直接下降。例如一檔隱含波動度50%的權證,目前權證單價是1塊錢,如果券商在投資人買進後,標的價格沒有變動下,將50%調整至49%,該檔的權證價格就會立刻下降,可能是0.99、0.97甚至更低,端看布萊克-休斯模型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。看到這裡投資人一定會有幾個問題:

  1. 券商這樣向下調整隱含波動度,那不是損害投資人的權益嗎?主管機關不管嗎?

Answer:是的,確實是對投資人不利。但是主管機關所允許的,只要在主管機關規定的範圍內調整,就算合乎規定。

  1. 可以打到券商去客訴,或是跟主管機關投訴嗎?

Answer:可以,但是只要調整是在規定的範圍內,券商可以不用理你,也就是歸損請自行吸收,不高興的話可以全出光,下次不要買這家就好。如果投訴到主管機關的話,主管機關會請券商提出說明,只要券商提出證據證明調降沒有超過規定的範圍,那券商就不會有事,投資人投訴無效,虧損請自負。

  1. 券商會調低隱含波動度,那有沒有可能調升隱含波動度?

Answer:有可能,券商確實有可能調升隱含波動度。但那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會發生,常常操作權證的投資人,多少都會遇到幾次。(想知道是那些特殊情況,可以寫信給我,我會私下回您。)

  1. 券商為什麼要調降隱含波動度?

Answer:最主要是因為券商避險不及,或是受到市場上專業投資人攻擊時導致損失,券商才會調降隱波以反應避險成本。那有沒有券商是就算沒有受到虧損,也在調降隱波坑殺投資人的,這個就沒有人知道了,畢竟沒有券商肯承認這種事,而且就算有,投資人也無從抗議,因為只要調整在規定範圍內,券商就是合乎規定,不會有事。

  1. 每一檔權證都會被調降隱含波動度嗎?

Answer:不是,投資人不用過度擔心,市場上大部分的券商,權證隱波通常都是穩定的,只是操作久了偶爾還是會遇到。現在有許多權證玩家及投資老師都已經將隱波調降視為一種成本,雖然不一定會遇到,但是都會先行估算到成本內,再去計算未來報酬率和停利停損點。

不重要的指標

成交量:權證由於券商有造市義務,必須提供買量和賣量供投資人交易,所以投資人並不用在意買不到或是賣不掉的問題,成交量高並不代表這檔權證的流動性比較好,只是代表這檔今天很多人買賣,很多人買賣也不代表這是一檔好的權證,所以如果在意流動性和大量進出的問題,應該是注意券商掛單量而不是成交量。

成交價(市價):我們都知道權證的價格是跟著標的股票價格連動的,但是標的的價格隨時都在變,權證的成交價卻不會隨時跟著變。那是因為權證不是一直在成交,常常是現在成交後隔一兩個小時才又成交一筆,一小時前的權證成交價,不論之後標的怎麼漲跌,只要沒有人成交,價格就會一直停留在那不變,直到之後有人成交才會跳動到當下的價格,所以權證的成交價往往都會失真。投資人如果想知道權證當下的合理價格,應該要看券商的委託買賣價,因為券商掛出的委託買賣價才是隨時根據標的價格在變化的,最能反應當下的真實價值。

券商造市規定

  1. 券商的報價一定要有買進價格和賣出價格,不能只報單邊,除非是遇到特殊情況。且買單和賣單的報價單位(tick)不可以超過10個單位,例如買單報價若是0.50元,那賣單報價最多只能報在0.60元,券商若掛出0.61的賣單就是違規。
  2. 每一次券商的權證報價,在標的股票委託價量都沒有變動的情況下,一定要報滿30秒才可以,不然就算違規,若標的委託價量有變動的話,報價可以隨時取消,不受30秒的限制。

假設台積電現股市場委買一價是510元/委買量700張,券商根據現股價格報出權證委買一:1.00元/委買量988張的單;如果30秒內台積電現股還是維持510元/委買量700張,券商這筆報價就必須維持30秒,但若下一秒台積電變成509元,券商即可立刻刪出上面這筆報價,不受30秒限制。

  1. 券商的報價每5分鐘至少要報價一次。

延續上面的例子,當券商刪除報價後,可以選擇立刻報出新的價格和委買量,也可以選擇暫時不報價,等一下再報價,但最多只能等5分鐘,刪完單後5分鐘內一定要報出新的價格和委買量,不能一直空在那裡不報價。

  1. 券商的委買報價,每筆委買量不得低於100張或是金額10萬元,除非遇到下列事項,可以不受限制,但最少還是要報出10張委買量:
  • 現股流動性不足時
  • 標的股票為處置股票時
  • 開盤後5分鐘至15分鐘(09:05-0915)及收盤前15分鐘(13:25-13:30)
  • 券商的委賣報價,每筆委賣量不得低於10張
  1. 特殊情形
  • 以下時機券商可不提供買單及賣單報價

(1)開盤後五分鐘內 (2)權證標的股票暫停交易

  • 以下時機可不提供買單報價

(1)認購權證標的股票跌停板時 (2)認售權證標的股票漲停板時

  •  以下時機可不提供賣單報價

(1)認購權證標的股票漲停板時 (2)認售權證標的股票跌停板時 (3)券商剩餘庫存不到10張,無法提供足夠的賣單,此時可不報賣單,但買單還是必須依照規定報價

權證、股票、個股期貨的不同

股票權證個股期貨
性質原生商品衍生性金融商品衍生性金融商品
股數1,000股1,000股2,000股
槓桿倍數1倍2-10倍不等7.4倍
交易對手市場投資人發行券商市場投資人
融資券不可不可
做多做空不一定
當沖不可
零股交易不可不可
領股利不可不可
做多做空這一項,因為權證投資人只可以當買方,有很多標的股票是沒有發行認售權證的,所以沒辦法買認售權證做空。

如果有看不懂或是想要進一步了解的地方,可以在下方的留言問我。

喜歡我的文章的話,歡迎訂閱戰神電子報,以及追蹤我的社群媒體,一起加入戰神宇宙

在〈一文讀懂什麼是權證〉中有 5 則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